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39|回复: 15

为什么说西藏的格鲁巴(黄教)殊胜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西藏的格鲁巴(黄教)殊胜呢?

    摘抄郭和卿译师之《学习六部》总叙部分:

    综余所著,教出西藏,法崇宗喀。他者得毋谓余学自西藏,有先入为主之成见乎?以此余不能默然无言。兹据事理,略叙数端,以证非有地区门户之见,而使未来学人,有所认识,知当推重者,唯此西藏佛教宗喀之法也。


一  西藏佛教尊胜他方之因缘


    如面与镜会合而生影像,此名“甚深缘起”。西藏佛教之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由当时梵域尚有显密正法之存在,与渴求正法之藏王施主之护持,复有能宣正法之明师,及善巧两种语文之译师等殊胜因缘相会合,虽欲此正法之不兴起,亦不可能(亦如面与镜会合,欲其影像之不生起,亦不可能也。)根据《布顿所著佛教史》及《隆多喇嘛全书》等论著中所载史料,摄要言之如下:


    以有显密兼备之清净正法存在而言:西藏自有佛教以来。直至朗达玛毁佛止,称前盛时期。此后复兴,直至宗喀教法行世,称后兴时期。统观前后两期中,尔时梵域,均有显密兼备之最高学府。先有中印那烂陀寺(萨惹哈、龙树、寂天等均出于此寺),兴盛于前,宏法未衰。继有  迦玛那波里寺(为当唐德宗时,印度“达摩波罗王”所建,在那烂陀之北,阿底峡尊者即此寺教主。)兴起于后,教法之备,规模之大,较那烂陀尤为宏远。以此两期中,西藏赴印求学者,多趣向于此两寺,而能如愿获得显密兼备之正法也。


    以渴求正法之藏王施主而言:西藏自有佛教以来,所有藏王,除朗达玛外,无一不作护持佛法之施主。其中最显著者,前有赤松德赞王为兴正法,制伏邪外,迎请阿 黎寂护及莲花生大师来藏。后来,为肃清邪说谬论(支那和尚之宗见),复迎来“莲花戒”大师破除谬论,在西藏重建清净见行。特别是后来智光王及菩提光王为除执显谤密、崇密谤显之弊,为学人开一可宗之正宗起见,不惜财物身命,不避干辛万难,迎来阿底峡尊者,不仅获得达到可宗正规之目的,且其影响直到宗喀教法之革新崛起。因此,西藏佛教之兴,不能忘念于崇法藏王施主之恩也。


    以能宣显密正法之明师而言:除上述诸师,略显于当时外,据《布顿所著佛教史》中所载,前后两期中,迎来西藏(从唐中至元末),有姓氏可考之大班智达、阿 黎,均为学富五明、显密兼通之大德。统计从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等地,请来大师,从阿  黎达罗伯达(藏语细瓦措,义为寂护)起,至“根底巴尼达”等人,共计有九十人之多。元代以后迎请者尚不在内(以视汉土,外来诸师之数量,不禁有十不及一之感!)如是诸师,在藏宏传显密,助译经论,决择邪正是非,使西藏教法显密全备,有决择,有次第,有系统,见行俱正之来因,直接关联于此诸师之恩也。


    以译师而言:善巧两种语文,此仅为作译者最低限度要求。西藏两期中,所有译师,大都五明俱善,显密兼通。若以汉土相较,胜超奘师者约有五十人(指译出许多显密经论,词精义显,完满无疵。并能依显密要法专修,即生证得成就功德而言。)如奘师者亦约有五十人(指译多部显密经论,译文正确完美,及具三学功德而言。)统计前后两期中(从唐中至元末),藏土所出译师,从图弥桑波扎起,至勒比洛卓共计有一百九十二人(均有姓氏和史料可考)。以视汉土译师之数量与才德,噫嘻!如奘师者,竟寥若星辰矣。

     如是藏土诸译师,前后译出经论,成为藏土所传佛学之基本文献,据《布顿佛教史》中所载经论两藏目录,以其藏土译传《经藏》(藏语甘珠尔)与汉译传本对勘其具缺而言,显乘诸经,藏译传本共三百七十二本,汉土译本为二百三十九本(勘同藏本),缺一百五十三本之多;密乘诸经,藏译传本共四百二十七本,汉土译本仅九十六本(勘同藏本),缺三百三十一本之多。元代以后诸译,尚不在内。以藏传《论藏》(藏语丹珠尔)与汉译传本对勘其具缺,如般若、中观、经疏、瑜伽、小乘、本生、杂撰、因明、声、医、工巧、世论、补遗等类,藏译传本六百七十本,汉译本仅七十五本。(实际能为修学者,较易通达,以资修学用者,多为《论藏》)。此外《赞释》、《密续释》等藏译传本,亦复不少,汉土全缺。以此可以充分证明,显密佛学之文献,近代佛教国家中,能如西藏之完备者,实无有也。欲如藏译之完备,亦必须从藏本转译而始能。


    综上各点,说明西藏佛教之兴,实有其因缘聚会,而使其完备无缺,如旭日东升,尊胜诸方,罕与匹伦。后学如我,不求学于藏,将焉求耶 ?或者虽曰:欲求学显密圆满无缺之教法,当尊西藏。近代各国佛徒中,有如是见解者亦颇不乏人。然而西藏红、萨、噶举各派俱在,又何专崇宗喀之法耶?当答:西藏各派教典甚杂,最可随行者,无过宗喀之教典。勿谓如此说者,乃宗喀之徒,有门户之见。著者曾求学于红、萨各派之门,且深入其堂奥(如大密法),得领其主要法宝。依教依理,平心而论,不能使余默然,而不详言法崇宗喀之由也。以此述其要如下:




二、新噶当派宗喀教法尊胜诸方之概要


    依历史变迁而言:昔日有噶举派?贡噶喇嘛(康定木雅乡贡噶寺住持)来汉地成、渝各处,为倡其宗,彼曾言:“宗喀亦出于萨迦、噶举之门,且红、萨、噶举各派教法典俱在,传承未断,何能言各派不如宗喀耶?”其立论最主要,在于“法典俱在,传承未断。”殊知此乃忽略历史变迁之事实而言也。先以俗称之红教——旧派“宁玛派”而言:此派为倡其宗以密为主,以最初来藏运用密法,制伏邪外(不仅伏山川邪神,当时藏地尚有崇巫术之苯教,及由邻国潜入之外道邪术)之莲花生大师为其宗祖。然而据铁般的历史事实来说,莲花生大师与寂护同为中观师,莲师尤精密法,以此得寂护之介绍,应请而来藏,主要为制伏当时外道邪术,建立“桑耶寺”作奠基、安神、开光等密宗法事,故驻藏仅暂短时期,未广宏密乘(当时邪外既多,亦不合密机,故难宣说密乘。)而于显之中观见,及密之法类,实未笔之于书。


    后来,虽有寂护教化之影响,但渐次形成崇显清净见行之一派,与旧有尚密之一派,互相诋毁,始发生菩提光王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藏之史事,已如上述。总之,从赤松德赞王起,直至菩提光王之间,在这一阶段中,虽有寂护所说法典俱在,传承未断,然而时过境迁,形成乱局。否则,无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藏整理教法之必要。此种历史变迁情况,为如贡噶喇嘛愚说之辈,所应知者也。


    当时阿底峡尊者已是全印诸大班智达中,群龙上首。为印度最高学府迦玛那波里寺教主,其来藏之得失,可谓将印所有显密法传宝藏完全移植于西藏,一直影响后来宗喀教法,久兴不替,皆由此清净法源而来也。然而印度确因上座一去,徒众失依,宗风教理,逐渐衰颓,外道乘机侵凌,阿底峡尊者去后甫经二百年,印度佛教竟至灭迹矣。藏土得阿底峡显密法传之高足,为种敦巴,由此师传衍,迭出诸师,称噶当派。惜此旧噶当派,时过境迁,无能为继,传一二代后,对真正龙树父子中观应成派见,即不纯洁。其余各派所传,其根源皆具中观应成见,然经久传后亦皆渐模糊。

    至宗喀巴大师时,通晓中观之仁达瓦大师,各派皆尊之为智中顶宝。宗喀巴大师遍觅藏中,亦只有仁达瓦大师可以为其师,然宗喀巴大师有时发问显密教义,特别是中观正见,师仍不能决其疑难。以当时仁达瓦大师仍为中观自续派见,尚非彻底圆满。宗喀巴大师不得已而修文殊本尊法,积资忏净后,乃亲见文殊,并得见“佛护”所著《根本智论释》(又称中观本论释),遂证空性。

    宗喀巴大师曾说:“具足五明、精通经教、获得禅定、生起菩提心之诸上师,彼等极辛劳以求甚深空见,尚不能得。我今依文殊而证得之。”宗喀此—史事,实与龙树修龙王法获得《大般若经》,及无著修弥勒十二年,而亲见弥勒,获得《慈氏五部》教授之史事相媲美。依过去藏中史事可以察知,由于藏土寂护、莲花戒所传教授,及所著教典为中观自续派见(此属正净,但非彻底圆满。)在藏土习沿已久(过去藏王曾有见行依二师之命令);二来,随时代之变迁,各派已有所染合。如是影响使噶当派,及同时兴起之各派,本来纯洁之法传,数传即失真相。以此后来各派诸师所著法典,亦复杂乱也。


    总说起来,上溯释迦,虽有佛典俱在,传承未断,然而时代变迁,无能为继。善解佛意者,渐至难寻,否则,龙树解般若深义,而造《中观六论》,弥勒解般若广义,而造《慈氏五论》,亦皆成为无有意义之举矣。下至宗喀,亦复如是。对印度了义教典来说,应依五圣父子(龙树、提婆、寂天、佛护、月称)所造论著,然而亦时过境迁,无能为继。宗喀虽出自萨迦之门(仁达瓦大师属萨迦法流),然如上述,非法典不存,传承已断,然而善解五圣父子中观法典者,复至难觅。

    以故各派中,虽亦有解释此等法典之论著,然异说纷纭,难达真义。若非如此,则宗咯之革新时弊,整理教法,亦成为无意义之举矣。以此应知,如贡噶喇嘛之辈,仅执法典俱在,传承未断之一词,而作论断,则难与历史之事实相符合。尤当领会宗喀正因洞悉时变之因缘,明辨法典之净染,有决择,有系统,作出论著以阐明清净之见行,故说最可随行者无过宗喀之教典也。为明此义,故依教依理言之如下:


    依教依理而言:西藏之佛学,最初经寂护师徒(徒指莲花戒)先后之整理,当时生起破邪显正,使群盲有所指归之作用,为功至巨。然而寂护虽著有《分别二谛论释》、《中观庄严颂及释》、《律三十颂释》等论著。莲花戒亦著有《中观庄严译释》、《中观光明论》、《修次三篇》等论著。依教仅限于显。依理止于清辨之学——中观自续派见。而且西藏虽经莲花戒驳倒支那和尚之谬论,但实际西藏尚存其大违教理之宗见余习(任何亦不作意,断思流,绝现行之禅宗恶见,此余习直影响后来各派,详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密教方面,虽有精密之莲花生一时入藏,然为时暂短,亦未有笔录和著述,显见有美中不足,显密未完备。

    始有后来显密互谤之乱局。以此应知阿底峡之恩,即在观此时弊,对症施药,应菩提光王之请求,而造出《菩提道炬论》(或称灯论),此一最胜嘉言,总开三士道之先河,别开大乘学行之正轨。以显般若乘为其因,以密金刚乘为其果。其间次第,则从三皈、三学,而一贯以发菩提心为道枢,更增以密乘不共修法,而使疾速圆满佛位。后来宗喀之教法,亦源出于此。故论藏土佛学,主要之说足以纲维一切者,当自阿底峡始。于此应知既原有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此一教授,从种敦巴以来,师师相承,无谬无缺,传至宗喀,宗喀始依此论而造《菩提道次第论》,何以宗喀论著,为诸大德赞为空前论著?当答:宗喀依《道炬论》而开演三士道,以显教言:《道次第》上士道中先标愿行二种菩提心,继明菩萨道之六度四摄,次第与《炬论》彷佛不尽同,《炬论》以三学分,《道次第》为六度摄,融定慧于六度中,与《炬论》微异,并于通论六度四摄后,复别明止观修法,详示规范,发《炬论》未尽之旨;以密乘言:《道次第》并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身》诸要义。

    后大小兼备之基,更增显密圆融之美,成为完整无缺,复便于一补特伽罗易知便修之成佛教授。为前此大德所未详细开演,故赞为空前,称“新噶当派”。以此应知新噶当派宗喀教法之光辉,如丽日暄天,不特映蔽藏土,显得其他各派,如尘星而光敛。照视汉土十宗,亦觉其皆暗淡而无色。姑就一二荦荦大者而言,奘师译者,精绝空前,虽偏宗法相,究属四宗之一(指印四宗),法源无染,与印相符,惟嫌见偏一隅,难圆中观,法限显教,未全密乘。此外汉土诸宗,亦莫非独宗所见,岂能与显密完整,法源清净,道体全圆之宗喀教法相提并论而言哉 !


    总归纳佛经《大般若》教义而言:无著依弥勒《般若》广义而造之《现观庄严论》更益引申光大而造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论著;龙树摄《般若》深义而造出《中观六论》等论著。以此龙树、无著方称二大车轨,言可以随行为宗之轨范,余支派诸师不能称大车轨。并称慈氏、无著传派为广行,文殊、龙树传派为深观。宗喀《道次第》中,如菩提心等以前诸说皆属广行,惟“胜观”一段属深观。以权实言,前者属权(以慈氏、无著诸论为据),后者属实(以龙树中观六论为据)。能摄二派要义于一论,有决择、有次第、有系统者,其唯宗喀大师之《菩提道次第》乎?分析宗喀显密《道次第》教授之一些特点而言:总说全圆独超,精微透辟,宗喀教法,堪具此美,为他派所不逮。兹略举数端,以见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l、统宗喀教法之一般特点而言:为开闻思修三慧并重,“皆贡”(观察修)、“觉贡”(专注修)必须互修。应知由闻所成慧,磨练深思,而后有思所成慧,由此决定起行(即实践),而后有修所成慧。即具慧者广阅经论,虽能知其理趣,亦难知其关要,及为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必须求多闻,将所得法,反覆深思,而生思慧。他派及今之学人,不惟不以思为先,甚且以修为先,所谓欲速不达。佛经说:“多闻住林薮,次修决定义。”与此相同,噶当诸圣哲诃责妄修者而说:“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于修学,无有裨益。”次说宗喀之教授,对一切法门(从依止善知识起,如暇满大义、念死无常、思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等直至中上士道,乃至密乘双运位。)都必须观察修与专注修互用。此点余者大都含糊不清,多认为在止观法门中,始如是修。此正如颇公(恩师之师)所著《愿值遇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圣教颂文》中说:“闻思修三不分离,多闻即知为教授,修心要义符正量,愿遇慧贤(宗喀名讳)胜者教。”又颂:“无垢正理观察修,与专注修相系属;他派所无最胜法,愿遇慧贤胜者教。”


    2、以修出离心教授而言:行者每多忽视,甚至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回之出离心,更无论矣(内地人士,亦有如是说者)。此说是否应理?当答:自与他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长久流转于轮回中,受尽无量诸苦者,皆由认识无边生死轮回,无非苦之自性,而希求解悦之心,未得生起,所得之果报,故应知不厌离轮回,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其无常观苦,生起出离心等,皆为发菩提心之方便加行,若谓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即堕无因,或堕无为法。应知修出离心等亦为引出菩提心之方便,自不能忍苦,推他亦不能忍,自生厌离思解脱苦,亦欲令他解苦,故最能引生菩提心。

    经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苦功德,极关重要。应如何思法?此在宗喀教授,有先总(如龙树所说流转中六苦)后别(此别善恶二趣苦);先粗(如恶趣苦)后细(如善趣苦);先近(如八苦中先思人中苦,此中又先取近受者,如谋生苦)后远(如取蕴苦等)之法。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教导宗喀语。故应知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此在颇公愿文中说:“引菩提心善方便,强遮现后诸欲境,修出离心不共法,愿遇慧贤胜者教。”


    3、以修菩提心教授而言:发心为入大乘之门,然而有说:“波罗密多乘(显),以发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是否应理?当答:入大乘与入大乘不共道(密),于上士道中,如入宫殿,无门焉得入,此门为菩提心,因波罗密多乘,以因为道,果金刚乘,缘佛果相为道,非二者为因果关系,乃二者以菩提心为主。故吾人欲入,当问已发菩提心否?说密乘以灌顶为入门者,彼不知平常灌顶,但种习气,“灌顶”含得权之义,谓得听闻,修习之权力。

    阿底峡尊者对弟子说:“近日有人从印度来,我与谈家事,惟有一事堪异,有修无上密喜金刚法者,将得声闻果,且有堕恶趣之虞,盖彼退失菩提心也。”吾人闻此,极宜猛省!阿底峡尊者未入藏以前,藏人不明菩提心修法,尊者问彼等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修慈心悲心?答:“不知,但知仪轨受戒,即为生起菩提心。”尊者叹曰:“不知慈心悲心修法,但知仪轨受法而生起菩提心者,唯西藏有之,印度实无有也。”又菩提心,则应知世俗、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道次第》所广释之“真正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谓唯名安立,须初地以上菩萨常一心住空性中者,于世俗谛之见相二分已断,心与空性,如水入水,无有二见,如是有情之心,方称“胜义菩提心”。非真正菩提心,假名安立为菩提心(无以喻之,姑以菩提之名安立之。)内外道多于此义误会,彼以住空性,即是修“真正菩提心”,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

    特别是修菩提心教授有二种,即“七因果言教”与“自他相换法门”。他派有全未知此二教授者,即有得此教授者,每多取一舍一,认为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起菩提心,又何必再加“自他相换法门”?答:彼等不知两种教授合并而修,此为宗喀殊胜教授。盖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心,再加修“自他相换秘诀”,一、能迅速生起菩提心,二、能发起猛利菩提心。以此颇公于其愿文说:“七重因果自他换,二种教授合并修,发菩提心胜他派,愿遇慧贤胜者教。”


    4、以修“止”教授而言:宗喀于止观教授,完全依正量教授二大车轨,即修止学依无著所著《声闻地》等教授;修观法依龙树所著《中观六论》,及佛护、月称等教授,并依文殊所开示而修证空性。先以修“止”法来说,无著于其所著《声闻地》中说:“贤者:(如佛说善男子之谓,非必即其弟子)当知如是所缘,甚为微细,难可通达!汝应发起猛利欲乐,而求通达,发起精进。”吾人应知菩提亦谓“难可通达”者,谓讲说时难解,谓诸经教,如《辨中边论》等,文简意深,初如何令心住(粘合)于所缘?次如何防护此心?沉掉如何发生?如何对治?依如何次第而趣入 ? 如何成就住心? 成住心时象征?成止之量?皆为后学所应知,不经宗喀大师决择,吾人如堕五里雾中,决难通达也。

    故应于此发起猛利欲乐,而求通达,发起精进,特别是远离沉掉,身心双方之轻安既得,进而获得稳固不变特殊轻安之三摩地,此成止之量修习中,时人对于修时正念与正知之差别,粗细沉掉之差别等,及其对治法,是否已成合量之无过三摩地?大都如入五里雾中,特于细沉之认识彼等难知,每于清明澄净之心境中,即认为已得定。甚至生起轻安之乐,与澄明之心境,即妄称已得密乘空乐无别之证境(殊知不啻天壤之别)。以此可以说除宗喀教授外,他派实难可通达也。故颇公于其愿文中说:“远离沉掉三摩地,如正量教所宣说,修无过定不共他,愿遇慧贤胜者教。”


    5、以修“观”法而言:凡属“中观派师,无不以大车轨圣父子龙树、提婆所著《中观根本论》(筒称中论)等论著为宗。然而《中论》等论著,言筒意深,难可通达。以此中观师如清辨、寂护、佛护、月称等师复著有解释《中观根本论释》等释著。其共同点,均立一切法无实有自性为宗,言一法之成,必于彼方有安立名处成立过来,此方有分别心安名过去,二者相合,始成一法。反此则所执谛实为胜义理所应断。”二派(自续、应成)皆如是许,故同为中观师,其稍不同点,在于认识中观所应断之“实有自性”,各有不同。前二师立论为一切法无实有自性,由分别假立,本体有其能成之自性。(如瓶之本体有其自能成其为瓶之自性。)反是执谛实而有,即“实有自性”是所“应断”。称中观自续派后二师立论为一切法无自性,唯由分别安立假名,非唯分别安立假名,皆属“实有自性”,是所“应断”。称中观应成派。

    如前所说于所执谛实,虽二派同许为胜义理所断,然而瓶之本体有自性,乃应成派所断。以此宗喀大师说:“自续派虽知诸法实有,是胜义之所断,然许本体自性成立,乃其智力观察不及。”此言自续派之所断,惟嫌“太狭”,尚未如量,不能了达空性。然而复有将一切法,皆许为是所应断者,如过去藏中诸师犯此所破失之“太过”之弊者甚多(详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以此当时,藏中于中观之所断,或太狭易堕常,或太过则堕断,未离二边,皆难如量。

    故应知若非宗喀大师修本尊亲见文殊,决择佛护、月称所作论义为清净,证得中观空性见后,决择龙树甚深中观,而著出《中观智理海广论》,决择月称《入中论》而著出《中观明显密意论》,及《大小胜观》(道次第广论胜观段称大,略论胜观段称小。)等论著,阐明中观之所应断,及破“应断”之修法,如何圆融二谛?成观之量等,精微透辟,不容丝毫含混,并论证太狭、太过之弊。示能达中观者,即能了达遮一切法之自性成就,而又能决定安立无自性之补特伽罗作业受果等,毫无错乱之二事并立者是也;复特示性空缘起互益彰显之理,唯由分别安立假名所起作用。此贯通龙树所示最细二谛圆融之教义等宗喀教授,若不出现,则中观难可通达矣!以此颇公于其愿文中有颂说:“亿万智者莫能测,如实见说甚深义,离二边见更无上,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性空缘起互彰显,分别假立皆起用,龙树最细二谛义,愿遇慧贤胜者教。”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6、以关于密教方面而言:以宗喀大师教诫入密时之灌顶,及灌顶时所承许之三昧耶及诸戒作法,由此而趣入佛陀果道之一切教授来说,在此雪山丛中的西藏,实无与比伦。并且示进入四部密续之灌顶法,是各别不同,及灌顶时所得三昧耶,及密戒守护法,不仅有不共之差别特点,而由此趣入密道的情况,亦有不少之差别相。如下三部密续中有相与无相瑜伽,无上瑜伽中有二次第瑜伽,此中又分父续与母续之不共差别等,如是密教,宗喀大师是有抉择,有系统的开示,真如金刚大持再来人间。大师著有开显密教空前嘉言《密宗道次第》,分别论述决择父续《密集》所有要道之论著——《根本续释明灯论注释》、《决择极难密义》 、《五次第明灯广论》等。

    关于母续著有《胜乐修法如意宝藏》、《胜乐根本续释》等空前嘉言论著。还有密乘修要中,如配合凡夫基时生、死、中有等,转成道时,果时法、报、化三身道用,此为速断三有轮回之胜法,及无上密乘心要摄风心入中脉,而引生俱生空乐之秘法等,宗喀大师所示之教授,精微透达,特别是过去藏中诸师解释密经中关于《幻身》与《光明》教授语皆未明。宗喀依修证所得,并决择密理,契合经义,而示出精辟具体之《幻身》与《光明》教授,此确为藏中明灯也。

    至于由俱生空乐证真实胜义光明,而与清净幻身等住和合,刹那证入双运位本体性身之圆满佛位教授,余人更难通达也。以此颇公于其所著愿文中,有颂说:“成就深密法器规,四部密教总道体,开启密教无能等,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因位生死与中有,转成道果三身性,速能断除三有轮,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速道无上乘命根,谓摄风心入中脉,引俱生界胜他宗,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唯从最细风心中,现起幻网相好身,余人未能知少分,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真俱生界与幻身,平等合和健行定,刹那证入四身地,愿遇慧贤胜者教。”


    7、宗喀教理风范,令诸智者悦服而拜倒:如上所述,宗喀大师所作无与伦比之佛教事业,若以正直心和理智去观察,无不心生敬仰。先以有师徒亲切关系之上师“仁达瓦”来说,师初未达中观,直到宗喀证得中观空性正见后,将所证书呈上师仁达瓦,师一见心中大悦,赞未曾有!

    于是依宗喀所呈中观见修,而始证得中观空性见,喜而作出空前之宗喀赞,成为后来宗喀之徒必须诵修的心赞,赞曰:“无缘大悲观自在,无垢智王妙吉祥,摧伏魔军秘密主,雪域智严宗喀巴,慧贤名称足下礼。”次举对宗喀初有成见之人士来说,如过去藏中最负盛名,精通五明的智者“达昌译师”,由于附和他人,对宗喀著述,尽量驳斥,后来细阅宗喀大师所述《善说金鬘论》等著述,察知自己驳斥宗喀,所犯误点,心生痛悔!而对宗喀教法,生起决定敬信,在他所著不少的忏悔和信愿文中,有颂说:“大慧诸佛见证前,修此伟大贤愿力,宏法利生名称盛,慧贤名称(宗喀名讳)前敬礼。”又颂:“师心如日青年时,广览经严莲苑海,我比莲苞骄不开,深广智藏前启忏。”即以汉土中独倡唯识之有名学者吕溦先生来说,他为著书参阅宗喀显密《道次第》等一些著作后,在他所著《西藏佛学原论》中,作有赞评说:“宗喀巴之学,自明迄今,六百余年流行未替,藏中学者虽以派别之殊研究方便,容有易轨,但以宗喀巴之说,组织完满,超越古今,推论正宗,独系于此,试举以与汉土之佛学相较,则其得失短长,实有不容轻议者。



    但自其表论之,宗喀巴之学至少有二特点,为汉传学说所未尝见。其一:备具印度晚期大乘之风范,而极置重于实践也。大乘初期,龙树、无著之说......不厌烦博;修学之要,有俟剪裁,故历后著述,多为要约构组,(如)寂天《入菩萨行》等籍,则删繁垂净,贞实仅存,资于修行,简当无比。......宗喀巴更阐扬月称之学,于清辨之辨难纵横,唯识之组织微密,悉无所取,盖即此种学风推荡而来也。以视注疏演绎舍本逐末者,固远胜矣。其二:即以实践为据而于诸家有所决择组织也。印度大乘自《菩萨地》而后有组织釐然之菩萨学,然犹条理较繁。至于寂天以六度为纲,纶贯经论,以成《集菩萨学论》一书,益见简要。阿底峡使汲其余流为《菩提道灯论》,即本其意取舍诸家,悉以当于修行为衡。.......如是以实践为鹄的而组织异言,形成一时之学风。自宗喀巴而后,以瑜珈学为广行,中观学为深观,(见吕著《西藏佛学原论》六七页至六九页。)综上所述诸点,亦不过就宗喀教法之表相而论,宗喀教法犹如宝藏,底蕴莫测,焉能掘发其万一。惟表古今博学智者,所见皆同,莫不倾心敬仰,拜倒于宗喀教法风范之下。浅慧如我,不崇宗喀之法,将焉崇耶?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郭和卿译师的一封信宪文兄鉴:


    来函奉悉,欣感莫名,信中说“雅安在修县志,你向我要点资料。(尤其是我个人的详细资料)”关于此节,我的思考中,认为古人曾以“君子殁世而名不称”为高节。我又何必落此俗套,但思蔡山羌水间出我如是一孤儿(我五岁丧父,无兄弟姐妹,本房只有我孤儿寡母),从贫苦坎坷中而经漫长的奋斗,获得师友教导之恩,至今略有成就,就我奋斗学习的史实来说,对未来贫苦孤独者,在向着人生的大道前进中,或许能起着无畏精进之助力。本此动机而写出我的史实,是有意义的。然而我怎能自弹而自唱,尤其是我愧作自传而自评,因此我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写出我的史实概况,希乡亲执笔者,对我土产粗璞,加以琢磨之笔,使为吾乡多一光彩!乡土幸甚!我亦幸甚!耿耿微忱,诸希见谅!


郭和卿简史


    我的太高祖即旧《雅安县志》中所载的雅州府教谕郭维衍字燕斋。六传至先父铭阁公,体弱多病,中年逝世,身后萧条。先母任雅安县立女子小学国文教员(外祖父俸恒一系荥经县教谕先母出自家学),月薪微薄,任教不久,继作针黹以度日,实难以养活孤儿。因此,我十三岁从县高小毕业后,为求生活,步行八日(随身仅一行路竹竿和一遮雨斗笠)至康定永昌茶店,经堂兄介绍在店中当学徒。我在苦难的学徒生活中,避开众人耳目,偷学西藏语文和汉族文学。(不偷学即有遭店东开除的危险)学徒期满在店员生活中,我学习更勤,暗地里在阿家绛巴和谢国安先生处,学习西藏语文,特别是继后每日黎明拂晓,悄悄地登跑马山顶,在充格西、绛巴默朗座前学习藏文和佛学(听讲后须跑步下山回店工作,不使人知)。先后在诸师前学习约九年之久。我年二十五、六岁时,已能为藏族学者讲演学术和佛经时,作翻译。


    我二十七岁时,旧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请我上师充格西来雅安讲学,并求代觅一藏语文译才。上师充格西推荐我于刘部任机要处参议。旧西康建省后,正式任我为西康省政府藏文秘书。


    刘主席复请来西藏博通经教,修学高深之最优等格西,广化寺堪布,昂旺朗嘉来康讲学,我执弟子礼并任师之翻译。计前后我在师座前广受显密经教约十一年之久,在师讲座和我译席前,受教之佛学耆宿,士林名流,不下百余人。


    1948年伪国民代表大会通知旧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大会不另设译席,须在代表中推荐译者。”刘文辉推荐我为西康稻城伪国大代表兼任藏文语译事。


    解放后1951年二月西北民族学院聘请我为藏文教授,任教约有二年,当时副院长讲授《历史唯物论》内容,与民院负责人有不同的认识。我因支持了正确的一面,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我愤而离院,来到北京,但因西北民院将我档案毁掉,我在京参加单位工作有困难,这段期间,我依靠翻译临时稿件,以稿费过活。继后得到林业部部长刘文辉特别介绍我通过中央统战部我参加了民族出版社工作,直到62年强迫退职。(后来平反认为是强迫退职的)四人帮倒台后(过去的民院负责人已认识错误)给我平反,依我请求,照退休办理,直至现在,我已七十九岁了。我从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在西北民院任藏文教授,在中央广播电台译广播稿件,在民族出版社翻译政府各种文件选集等许多由汉文译藏文稿件,难以数计外:从62年起直至现在共翻译(从藏文译汉文)西藏学术的名著和佛学撰著多种,列表如下:


关于西藏“佛学”方面的名著计有:


    一、《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此部巨著,印度之部系,从释迦牟尼起至阿底侠(宋代印度大佛学家)之间,西藏之部系从仲登巴(藏人系阿底侠的首要传徒)起至第七世****之间,所有印藏佛教传承大师,共约二百人的史实,由第八世****的经师耶协绛称撰著,为西藏空前名著。我从藏文原本译汉文约八十万字。


    二、《显密道次第修法颂》由我撰出汉藏文对照本约七万字。


    三、《显密道次第修法颂广释》这是一部解释显密道次第的教义和修法的精要的论著。我依师教撰出约八十万字。


    四、《显密道次第法类问答三百六十则》我撰此著是我解答显密道次中的疑难问题。约二十三万字。


    五、《道次第法门摄要问答七十则恩海留波》我依师传精要而撰此著。是教义问答之精要。约五万字。


    六、《传承诸师修验语录》我撰此著是代表诸师修验中的心得。约十三万字。


    七、《宗喀巴大师所著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大师所撰密宗道次第的著名大论。我用语体译出汉文,系空前创举。约四十万字。此外我先后还译出有密宗修法各种仪轨,难以计数。

    以上关于“佛学”译著共约二百四十八万字。因国内上尚无佛学出版机构,一时尚难出版。


关于西藏“史学”方面的名著从藏文译出汉文者计有:


    一、《土观所著一切宗义明镜》我于四十年前从藏文译出汉本约二十余万字。上师堪布指示:“拉萨三大寺学者此书所论见解有异言。只能作参考资料,不宜刊行。”以此我作为存稿,不公开发表。


    二、五世DL所著《西藏王臣记》这是一部用诗词和散文相间撰出的西藏历代王朝的史实。有各种外文译本,为世界名著。经我译成汉本,约十五万字。已于83年出版。


    三、《佛教史大宝藏论》系元代西藏著名佛学家,首要史学家布顿大师所著,这是一部叙述印藏佛教的史实著作。有各种外文译本,成为世界名著。经我译成汉本。约二十五万字。将于明春出版。


    四、《青史》系明代西藏大译师迅鲁伯所著。叙述西藏王朝概要,及西藏各宗教义、法门、传承诸师详细史实。后来西藏史学家多依此为据,亦为世界名著。经我译成汉本,约五十万字。将于明年出版。


    五、《塔尔寺志》这是一部叙述中外驰名的宗喀巴大师诞生圣地“塔尔寺”的圣迹、历史、文物和历代传承诸师的详细史实的著作。作者为塔尔寺第六十三代大座主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这一志书在历史、古迹、文物三方面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该寺在十年浩劫中,特加保护而获得无损幸存者)经青海出版社约我译成汉文约二十万字。将于明年出版。以上“史学”的译本共约一百二十万字。(宗喀巴传译完后共一百六十万字)六、《宗喀巴大师传》这是一部藏文古典空前巨著,约四十万言。内容包括宗喀巴一生详细修学史实;尤其是有关西藏佛教显密经论的要略,亦极详尽。现已译出十万字,约年内译峻。


    关于西藏“文学”方面的名著,从藏文译成汉本者计有:

    一、《萨迦格言》系萨迦班智达所著。这是一部叙述修身处世的格言。内容分九章。系我于四十年前译出汉本,约五万字。系用文言翻译(不合出版的要求),以此作为存稿。


    二、《馆藏藏文全集类总目录》这是一部搜集西藏著名学者和作家约一百八十余人的著作全集(共约六千巨帙)对于每一人的全集中所有的细目,经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请我译出汉文,共约五十万字,现已由文化宫印出藏汉对照总目录初稿本。将于明年印出正本三大巨册,发行于世。以上“文学”方面的译文共约五十五万字。还有关于西藏“文学”方面,我的未来计划是:拟从西藏文学名著中的格言、诗歌、戏剧、传记等类,选译为汉本,命名《西藏民族文学译丛》。拟出此译丛汉本为一百五十万字。但我患有心脏病,日渐加重,恐难完成此一未来计划。以上西藏的佛学、史学、文学等,统称“藏学”。近十年来,美、英、法、德、澳、日等国,极力推重,创立许多“藏学研究院”。现我国内亦正筹设藏学研究机构。


    统计以上我已译著峻事的西藏佛学、史学、文学共约四百三十万字,这是我一生的微薄成果。


    总的来说,我是一贫苦孤儿,能获此成果,总由上师教导之恩,特别是由知我者支持之力而得来。我现已年近八十,体弱多病,我的生命恐将在此略有微薄成果阶段而终止。然而我不希求长寿百岁,我只要求我的人生要有价值,只要求我对国家、社会、民族作出有一些贡献,那怕是今日或明日猝然死去,我死而无憾!这些对于西藏学术上,我作出的微薄成果,十年或百年后,感觉其有益于社会民族时,若作寻根究源,那时我这一贫苦孤子,或将被认为是蔡山羌水间的一奇光异彩!他日知我者,其在故乡耆老乎!


    为了使乡亲知我未玷辱吾乡起见,略述我的奋斗简史和学术成果。只希取得乡亲的同情而已!又何必志之于书,如我出身寒微者何足道哉!我本拟今年回四川一游故土,友人以我年近八十不可远游,多次劝阻而作罢。俗语也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数年前我曾表示欢迎吾兄来京一游,现在我亦劝请不宜起驾远游。


                                              恭此敬复祝


                                          身心安泰!阖府迪吉!并候


                                       积之章甫暨所有乡亲均此问安!

                                         弟郭和卿亲笔1984年7月27日
发表于 2016-9-2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郭译师的功德!
发表于 2016-9-2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在地理上相对更靠近印度,在古代运输不发达的前提下,这个接近有便利,附带地,印度佛教的任何动向,西藏天然的会第一个反应。
最主要的是,印度中晚期,佛教教义日渐成熟(显教的现观、中观论著成熟,密教的显露),西藏持续吸收这些成熟期的果实,而华夏在同期政局已经不稳,到宋朝“清算”唐朝的思想遗产,致使“华夷之辨”提升,愈加强调本土化、本族群。最後,印度中部佛教基本消亡後,西藏和华夏各自格局,各自发展了——两条道上开的车了。
发表于 2016-9-2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9-24 08:16
西藏在地理上相对更靠近印度,在古代运输不发达的前提下,这个接近有便利,附带地,印度佛教的任何动向,西 ...

一些汉地的法师在开示中也承认了藏传佛教的殊胜性,但又不会明确提倡人们去学藏传佛教。这大概也能反映出目前汉地佛教传承的现况以及汉地佛教界的某种心态吧?
发表于 2016-9-2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paulcong 发表于 2016-9-24 09:01
一些汉地的法师在开示中也承认了藏传佛教的殊胜性,但又不会明确提倡人们去学藏传佛教。这大概也能反映出 ...

这种可能是有的。有些事情您自己参考看关于法华译经的帖子。面对一些涉及可能是正本清源的问题上,汉传的心态很微妙,也极敏感。

个人看,最大的局面——国家,在视野上还没有恢复到开放、包容、学习的心态,下面附属的这些也自然是随大流。个别群体和话语显的民族主义高涨。提倡、引导“文化自信”,但此自性的基础和方法都还在寻找之中。
可以看看民国汉传佛教改革的一些关于时代的大背景、自身的困局等资料,或许心有戚戚。
发表于 2016-9-24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9-24 10:30
这种可能是有的。有些事情您自己参考看关于法华译经的帖子。面对一些涉及可能是正本清源的问题上,汉传的 ...

文化自信是要有的,不过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文化自信的追求,与目前汉地传承自身的某些尴尬局面,是一对矛盾。这一点很多人其实都明白,但是又不能说太多,这大概也是其敏感的重要原因吧
发表于 2016-9-24 2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paulcong 发表于 2016-9-24 12:26
文化自信是要有的,不过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文化自信的追求,与目前汉地传承自身的某些尴尬局面, ...

比如都说西藏人比汉地更讲究传承吧,但是不少佛经,汉语译本和藏文不一样。找到印度梵文原本一对照,发现汉文的更接近本来面目。这又是为啥呢?
发表于 2016-9-2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karavika 发表于 2016-9-24 20:11
比如都说西藏人比汉地更讲究传承吧,但是不少佛经,汉语译本和藏文不一样。找到印度梵文原本一对照,发现 ...

仅仅把梵本对照的异同理解为“传承”,未免把“传承”理解的过狭,且有不当。
何况,您所谓之“找来梵文原本一对照”具体所指何书?
目前已知梵本占据已翻译文体的比例相对好少,根本不能拿来做统计数据。
发表于 2016-9-25 0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9-3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一派都不殊胜,也都殊胜。废话?不是的。要看你自己最喜欢哪一派。虽然你喜欢的理由,并非正确,并非很有逻辑,甚至很傻。可是那确实是你目前的心的状态。那对你来说就最殊胜。
同理。我们没理由不相信,佛陀不能写出一本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对吧?但是为什么没有呢?时间不到嘛,为什么不到呢?不适合哪一时间的众生嘛。当适合的众生出现了,法才出现,而不是被创造,不是吗?

所以,谁殊胜?
发表于 2016-10-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殊胜,看你和哪个有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8 17:22 , Processed in 0.0391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