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23|回复: 28

苏珊·亨廷顿与早期佛教造像问题兼论“大藏经里有我就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林老大在微博上和人撕了这么一场:


后续是MACZX搜索图片的时候找S. Huntington找到了张男性照片,被林老大一顿嘲讽:连男女都分不清,你还来讨论佛教造像年代问题?

我在微博没有回复的权限,所以不能参与进去。所以我先把这位教授的论文找出来读了一遍,连带她的反对者的文章也选读了一点,结果是,林老大这场输的很难看。

Susan Huntington的文章翻来覆去讲的是“早期的佛教艺术用大量的菩提树、脚印、法轮等形象,而几乎不见佛陀形象,是因为这些艺术表达的是圣地崇拜,而非佛本人。而‘无像主义’的观点太过坚固,以至于连一些不支持这个观点的考古发现也被强行解释为支持,这样不对。”人家根本就没有谈佛陀年代造不造像的问题。亨廷顿的‘early age’是指贵霜王朝之前,距佛在世也四五百年了,那是距佛年代最近的发现。



作为宗教徒,不管什么教,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态度都是实用主义的:我不是那个专业,但是我可以judge他说的对不对。主要judge的办法就是看我喜不喜欢他研究出来的东西,而我喜不喜欢取决于他的研究成果和宗教典籍相不相符。

历史学考古学这种学问,是个人就能评论两句,真要死缠烂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和自然科学不一样。再“唯大藏经”的信徒,遇到“月亮和太阳距离地球多远”,“月食的成因”,“太阳比月亮大多少”这种问题,总还得扯点“密意”、“境界”之类的词句,好把经论给圆过去,但是圆得很难看。直到大boss后来说了一句“如果科学发现指出某些佛学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就应该接受科学发现的事实,放弃这些观点”,才把信徒心里这坎给迈过去。但是遇到历史学考古学发现,“我就说他错,爱咋咋地”。

其实要打这帮做学问的人的脸很容易,真的地下挖出个东西,他们自己就会跪下打脸了,就像当年《孙膑兵法》一出土,那些主张“孙子就是孙膑”或者“孙膑是虚构人物”的人基本都认错了,也没见谁要死要活撒泼打滚。再坚固的文字记录,遇上地下挖出来的证据,也得矮上三分。

接下来我会试图把Huntington的文章和她的反对者的文章都翻译出来,至少是节译。我不像林老大是长期英文教育出来的洋博士,英语没有他那么好,所以翻得慢,请原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0657711 于 2018-1-30 20:25 编辑

再说“大藏经里有”这事。
今本大藏经光是在中国的流传路线就起码经过了几十道转手。中国佛经翻译上一般都是“有梵本”就是“真经”,到清朝这个标准甚至放宽到有“番本”都算数。就算所有在中国的流传路径都可以追溯,追溯到“有梵本”,还怎么继续往前追溯呢?这梵本是怎么来的说的清楚吗?哪怕就是被推崇备至的巴利文大藏经,最古老的现存本的抄出时间距佛都一千年了。真要是传说所说有本事代代相传毫不错谬直到今天,那当年根本都不会发生大天五事和第三次第四次集结把老和尚们召集起来诵经勘误啦。

大藏经里很多事都不能细想。比如藏文大藏经里那部比佛先涅槃的舍利弗居然还可以出现在佛涅槃现场的经,或者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东密,佛教导弟子书写观想佛涅槃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悉昙字母。当然可以说以佛的境界和威神力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意穿梭。可是这样一来,又拿什么去嘲笑耶稣穿越到几百年后的西藏学习佛法的故事呢?那要不就单挑整个考古界,声称“佛世已有悉昙文字”——那你倒是挖一个物件出来看看哪。Bharhut遗址,婆罗米文。阿育王石柱,婆罗米文。Sanchi遗址,婆罗米文。


所以所谓“信佛经还是信学者”,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佛经要是佛经才行。可是只能追溯到“有梵本”,这个结论跳跃不到“佛说过”上面去。如果是完全对大正藏或者甘珠尔非理性地相信,而不理会学界的任何方法和结论,也不理会任何出土证据,那样也行。但是又要标榜“理性”,“科学”,又在实际上非理性地维护宗教典籍,这个姿势就太难看了点。实际上,几乎没可能真正在考古学和文献学上证到“佛本人到底说过什么”,能证到佛灭后几百年已经很不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0657711 于 2018-1-30 23:01 编辑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DM/huntin.htm
早期佛教艺术与无像主义理论
苏珊·亨廷顿



(1/5)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欧洲和印度的学者们被最早保留至今的佛教艺术中缺失释迦牟尼佛像这一事实所困扰。早期佛教艺术被认为要么完全避免佛像,要么更中意于使用符号来代表佛陀和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例如,早期石雕中的菩提树图案被解释为佛在菩提伽耶的树下觉悟的象征。与此类似,法轮代表佛的教言,并通常被认为是佛在鹿野苑初次说法的象征。这种避免使用佛像或偏好使用符号代表佛陀的做法叫做“无像主义”。


近一百年来,无像主义理论在解释早期佛教艺术中被广泛接受。20世纪早期的学者阿尔弗雷德·福舍(Alfred Foucher)首先明确阐述了这个理论。他假设最早的佛像产生于古印度的犍陀罗地区,时间是公元早期,差不多是佛世以后五百年。他推测,在犍陀罗,印度艺术家受到更高明的,也就是来自古希腊的雕刻艺术的影响,从而促使他们创造了佛像。这种“受西方启发而造佛像”的说法使印度人受到了冒犯。Ananda Coomaraswamy 在《艺术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广为引用的文章,称造作佛像的原动力根植于印度本土的信仰和雕刻传统。与此同时,和福舍一样,Coomaraswamy也同意用无像主义理论解释早期佛教艺术中佛像的缺失。


考虑到佛教的一些根本教义,学者们不难从中推断出早期佛教艺术中无佛像的解释。一位作者说:“佛陀完全没有出现,这象征着他已涅槃(消失)”,这样把无像主义的概念与佛教的基础(脱离以物理形态存在)联系了起来。另一位作者引用《经集部》的诗篇“他止息了一切欲望,安住于虚无”来,暗示佛的超凡入圣可能与这种艺术形式有关联。这位作者进一步暗示到“正如当助长火势的风停止时,火也不能再被点燃了……即使是从名相中超脱的圣人,入灭后也不能再来了”。这样他总结道,早期佛教艺术中佛像的缺失反映了佛陀真实的涅槃不能再以人的形象去推求。然而,这些概念虽然是佛教徒的中心思想,它们却不一定与无像主义有关。虽然这些参考资料在整个佛教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但它们并没有直接处理“佛陀是否应该以人的形式来表现”这个问题。

对早期佛教艺术的无像主义解释深深扎根于对佛教教义,制度和教派历史的一贯观点中。对这套理论的任何侵蚀都会动摇数十年来学者们建立起来的体系的基石。对于所谓“无像主义时期”的接受是如此坚固,以至于许多稳当的考古、碑刻和文献资料被无视,仅仅因为它们与这套理论相抵触。

然而,最新的一项基于考古学、文献学和碑刻研究,对故意避免使用佛像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例如,无像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即是小乘佛教的教义不许以人形造作佛像。这项理论的支持者称,造作佛像是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在公元几世纪才流行开的。一位广受尊敬的佛教学者最近基于文本证据,指出小乘佛教徒也许也像大乘佛教徒那样造像。另一位著名的佛学家总结道,将佛像仅与大乘佛教相联系是不正确的,并且“几乎所有小乘教派都积极关心并崇拜佛像”。 确实,在所有佛教文献的写本中,关于禁止造作佛像这点,学者们仅发现了一段间接的、限制在单一教派内的证据。

考古证据同样挑战了无像主义关于“最早的佛像出现按在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2世纪”的理论。最近许多前贵霜王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被鉴定了。 前贵霜佛像的存在破坏了所谓“贵霜王朝的支持催生了拟人化佛像”的理论。通过这些早期的佛像,我们可以确定在所谓“无像雕刻”的同时就造作佛像了。这样,在浮雕中没有佛像这个现象,就不能按照广泛流传的理论,解释为禁止造作佛像。
近代史、艺术史、文本证据和传统的无像主义理论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了许多问题。我们还可以假设前贵霜时期的那些无佛像的浮雕反映了对佛的形象的慎重回避吗?有没有可能对早期浮雕中无佛像这个现象作出其他解释呢?能不能把最近发现的前贵霜佛像,与同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调和起来呢?另外,最重要的是,如果数百个前贵霜时期的浮雕没有包含对那个从未出现的人的暗示,那么这些浮雕是想表达什么呢?


发表于 2018-1-3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p0657711 发表于 2018-1-30 22:59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DM/huntin.htm
早期佛教艺术与无像主义理论
苏珊·亨廷顿

难得的资料,学习了
发表于 2018-1-31 0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Huntington的问题,老大已在微博回复,你没有回复的权限,但可以看到,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大藏经的问题,兄弟,科学和宗教是两回事,我们非但不能从考古学文献学的角度证实佛经里哪些是佛说的,就连佛陀从肋骨下出生也不符合生理学嘛,还生下来就会走路说话,简直荒唐!不仅仅佛教,天主教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文献学考古学的角度证实圣经里哪些话是耶稣和上帝说的
发表于 2018-1-3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p0657711 发表于 2018-1-30 19:45
再说“大藏经里有”这事。
今本大藏经光是在中国的流传路线就起码经过了几十道转手。中国佛经翻译上一般都 ...

一些被认为是佛经的“佛经”里确实出现很多让人困惑的地方

比如有名的 楞严 里 有缘觉出现在法会里,还有很多和传统佛教历史所违背的状况,比如优波离尊者随佛一起出家等等

该如何解释,该如何圆?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0657711 于 2018-1-31 17:13 编辑
舍世 发表于 2018-1-31 09:59
关于Huntington的问题,老大已在微博回复,你没有回复的权限,但可以看到,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大藏经的问 ...

右胁而生和生下来就能走路,这个还比较好处理,按大boss说的判定为神话就好了。古印度传说中的各种牛人都有这样的异象,所以也把佛说成有这种异象,不然当时人感觉上比其他大英雄矮了一截。

造像问题麻烦一点,“佛世有造像”,“佛说了造像经”和“距佛500年的遗迹有/无造像”,这是三个不同的问题。Huntington和她的支持/反对者只解决第三个问题。前贵霜时期大量无佛像的雕刻中出现了几个有佛像的物件,这无论如何不能再往前推几百年证明佛陀时代是如何的,对不对?

按唯大藏经的观点,造像经在大藏经中,所以一定是佛说。大藏经可信是因为从佛开始一代代弟子无谬传下来的。可是这是用一种非理性的相信(代代相传无谬)去试图理性地证明另一种非理性的相信(佛真说了),这样的论证法是不成立的。就像有人问,兔角什么样?答:和马角相似。然而马角的存在也存疑,那么这样解释无效。所以要么就不要去证明,就按非理性的路数走,要证明的话,就不能无视这帮学者的工作。又想证明,又不按证明的规矩,而是自己选择想听的那部分,这算什么?
发表于 2018-1-31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稍微衍伸一下,就要碰触到大乘经是否佛说这里了 唉
发表于 2018-1-31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8-1-31 18:46
这个问题稍微衍伸一下,就要碰触到大乘经是否佛说这里了 唉

“右胁而生和生下来就能走路,这个还比较好处理,按大boss说的判定为神话就好了”这个才难处理,对于后学学人。佛教描述的,不一定按人类6根尘和理解吧,不符合人类生理,未必不代表符合其他生命空间的生理。实际上,有人还顶生。所以,描述像神话,修学人却应当事实,末学觉得。如果按人我五官六根去匹配所有的,包括佛经,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业内老板”当神话(相信权现),还指望别人不说修佛者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8-1-31 18:46
这个问题稍微衍伸一下,就要碰触到大乘经是否佛说这里了 唉

可是人都是一样的人,发生在其他宗教史上的破事,佛教能比它们少一点就不错了。按同样标准,小乘也未见得就多么白莲花啊。仍然没有佛世时的小乘经写本,而现今流传的巴利三藏中的一些经按比较文献学的方法研究,年代还不如汉译阿含。最重要的是,小乘经不改吗?照改。《弥兰王问经》末尾写弥兰王受佛法感召出家了,汉传《那先比丘经》年代更早却没这段,而史传记载弥兰王在征战中死在军营里。另一个例子是女众出家的问题,八敬法出现的时间很早,基本可以确定是在佛世,可是佛未必把八敬法给订成天大的规矩——比丘尼不得举僧过,但是大爱道自己就举过六群比丘过。八敬法后来变成超级严苛很有可能是上座部比丘自己歧视女性假托佛戒。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0657711 于 2018-1-31 21:40 编辑

早期佛教艺术与无像主义理论
苏珊·亨廷顿

(2/5)

如今,我带着这些问题,参与了一个在印度的早期佛教艺术的详细研究,并提出了对雕刻内容的新解释。这些所谓无像浮雕,展示了各种主题,包括抽象动物和叶子图案,自然精神和叙事场景。其中,叙事场景对于研究无像主义最为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一般都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0 - 480年左右)的生平事件,与他的前世故事。

本文通过重点关注一种图像表现形式,初步介绍了我的一些研究成果。具体地说,我将研究一种没有佛像,却通常被认为是佛陀生活场景的浮雕。确有可能,这些浮雕中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并不代表佛陀的生平故事,而是表达对佛教圣地的崇拜。虽然可能当佛在世的时候,某些这类圣地崇拜的浮雕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大多数的浮雕展示的都是佛灭后信徒对圣地的崇拜。进一步说,我希望说明,那些所谓的无像符号,比如一个空的座位,树,轮和塔,不是艺术家有意避免佛像的产物,而恰恰是圣地崇拜的核心组成部分。那么,这些浮雕实际上就是这些遗迹的“肖像”,并展示了与之相关的朝圣和奉献的做法。

将佛陀第一次布道的一幅无像主义图像,和另一个被认定为同一场景的非无像主义图像相对比,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视觉和主题的差异。所谓的非像类型,来自公元1世纪的Sanchi浮雕。浮雕中心位置一个巨大的轮子。这个轮子,即是佛的教法,总是与佛的第一次说法的场景相关联。在第一次说法时,佛说他初转法轮。所以,像这样的浮雕组合形式总是被认定为没有佛像的佛陀初转法轮图。另一副“有像”图,来自公元2世纪或3世纪的犍陀罗地区。同其他佛像一样,这个雕刻的年代被认为晚于大多数的无像雕刻。在犍陀罗浮雕里,法轮下方是佛和五个苦行者以及一对鹿的侧面。这个场景也被认为是佛陀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对五比丘说法。同一个场景中另外还有三个以他们的服装为特征的人物,尽管他们在现场并不是必需的。

(在此亨廷顿用几个段落论证了一个无像浮雕不是表示佛初转法轮的故事,而是表示佛灭后弟子对初转法轮所在地的崇拜。因找不到原图,故翻译从略。)

对我这套理论的一个批评是,我“幸好不知道Bharhut遗址上的铭文说明这些无像雕刻的内容就是佛陀的生平”。正好相反,更细致的观察刚好有力地支持了我的理论,因为许多铭文清楚地表明是地点而非事件。确实,对地点和事件的误解,在我看来,就是对早期浮雕做出错误解释的根源。

Bharhut遗址中的几个例子可以澄清这些误解。其中一个最有力的例证,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作品。作品中有一棵树,树前有一对男女和一对小孩在礼拜(找不到文章里的原图)。浮雕上刻的文字写着“bhagavato Vesabhuna bodhi salo”,意思是“毗舍浮佛的菩提树,娑罗树”。这个刻文清楚地表明这是释迦牟尼之前的毗舍浮佛的菩提树。换句话说,刻文表明这是毗舍浮佛的成道地点,而非毗舍浮佛成道这件事本身……很明显,浮雕表示的是毗舍浮佛成道以后的事情。此外,这个场景显然是佛教徒正在礼拜,因为这些人物的外衣是世俗的式样。


Bharhut遗址上的其他几个浮雕也是表示成道地点而非成道这件事本身。这些作品中最为详细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神殿,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菩提树(找不到原图,但我想应该是这张)。这个公元前1世纪的雕刻通常被解释为代表了佛的成道,而佛没有以人的形象出现,却以非像的形式代替。然而,铭文却写着“bhagavato Sakamunino bodho”,意思是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这和毗舍浮佛的菩提树那个雕刻一样。

这个雕刻包括了树、建筑和信徒的图案。没有现存文本证据或考古证据表明当佛在树下冥想悟道的时候,那个地方有什么神庙建筑。阿育王是第一个在菩提伽耶建造神殿的人,因此,这个雕刻场景一定表示在阿育王时代或某个以后的时代。此外,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明这些是俗人信徒正在礼拜圣地。所以,虽然可以肯定浮雕描绘了佛陀在菩提伽耶开悟的树,但是每项证据都证明雕刻所表示的事件,不是开悟本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8-2-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增一阿含经》卷28有释提桓因请佛升33天说法,优填王以牛头旃檀请巧匠制释迦瑞像的记载: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是时,二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尔时,群臣至优填王所……群臣白王云:“何以愁忧成患?”其王报曰:“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是时,群臣便作是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是时,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是时,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优填王即以牛头旃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佛后还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还坐。吾般涅盘后,可为四部众作诸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是众像之始。
发表于 2018-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柯一梦 发表于 2018-1-31 19:29
“右胁而生和生下来就能走路,这个还比较好处理,按大boss说的判定为神话就好了”这个才难处理,对于后学 ...

耶稣怎么诞生的?是玛利亚这个处女未做性交但怀孕生下来的。这个咋说?
发表于 2018-2-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p0657711 发表于 2018-1-31 17:09
右胁而生和生下来就能走路,这个还比较好处理,按大boss说的判定为神话就好了。古印度传说中的各种牛人都 ...

多百度下,看看大藏经。比看老外的瞎忽悠强百倍。
发表于 2018-2-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8-1-31 13:31
一些被认为是佛经的“佛经”里确实出现很多让人困惑的地方

比如有名的 楞严 里 有缘觉出现在法会里, ...

独觉是无佛时自悟。缘觉是有佛时悟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8 08:20 , Processed in 0.03518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