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7-14 13:06

《辩论与实修》






1、《辩论与实修》
图滇悲桑格西·《四圣谛讲记》摘录
师承哲蚌寺洛色林耶謝度老師(當時洛色林退位住持)
    哲蚌寺洛色林洛桑多傑格西(後來成為上密院住持)
    嘉瓦仁波切、登馬洛切仁波切、日宗仁波切、東滇仁波切
    在辩经场上进行辩论时,无论回答什么,都会继续被追问理由。比如在辩论「补特伽罗是不是常法」时,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会继续被追问「理由是什么?」。提问者也可能提出与回答者看法相违的经论或理路,质问道:「如果你说『是』,那就会与某经论或某理路相违」。面对追问,回答者要继续回答,然后提问者会再继续提问,回答者又再继续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回答者只顾着耍嘴皮子,不用心诚实回答,那问题就会问不完;但若回答者在整个答辩过程里都很真诚,当他哑口无言,无论回答什么都不对的时候,回答者就算被「修理」了,而问问题的那一方就算获胜。
    受过这种辩论训练后,要把这种能力真诚地用在实修上。实修时,辩论的双方是谁呢?提问者是探究真相的智慧,被问者是错误的心。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心产生,这些心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让智慧去质问错误的心:「你做了某事,为什么?」错误的心会回答,然后智慧继续提问,错误的心再回答,智慧再继续提问,直到错误的心被问到哑口无言、什么都答不出来,它才会静息下来,此时错误的心就被你成功地修理到了。
    这颗心虽然平常一直错误不断,但是因为被修理了,此时会变得比较弱,因为你让它无话可说了。无论这个心是烦恼、我执或常执,经过这个过程,虽然暂时上它只会变小,不会马上消散,但它的确会愈来愈小。由此可知,实修时也会在内心里辩论。
    虽然有人认为不一定要学会辩经,而一般而言也不能很武断地说非辩经不可,但除了特别的少数人,一般人如果能辩经的话会学得好一点。也就是说,虽然不能说「一定都要辩经」,因为有些少数人不必透过辩经也可以训练出观择的能力,辩倒自己内心错误的看法;但对一般人而言,透过辩经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在实修时与自己对辩的能力。

2、《但是如果你的内心都没有疑惑的话,这些动作都不会出现》
       —日宗仁波切解答·传承与证量
          如性法师提问记录批注
◎辩经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你的心中生起你之前没有生起的疑惑;当你的内心有疑惑,你会更进一步的去阅读相关的经论;当你的内心有疑惑,你会跟同行善友讨论;当你的内心有疑惑,你会去请教你的上师;但是如果你的内心都没有疑惑的话,这些动作都不会出现。所以我们的经教师,时常会提醒我们:「纵使你今天去辩论,你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你不需要因此而气馁,你只要想办法让你自己的心中、让对方的心中能够生起疑惑,辩论的目的就达到了。」

3、《所以说,西藏的辩论不是搞游戏、争胜》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大乘五蕴论讲记
◎单说一个结论没有辩论的话,没有论证的话,你终不能得到清净见,这个很重要的。你懵里懵懂地得了一个结论的话,这个是不可靠的,这个清净见不能生出来的,所以说,西藏的辩论不是搞游戏、争胜,是要得到清净见必须要经过因明的辩论。

4、《你们如果不辩论的话,学过了,马马虎虎算了,这个收效不大》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喇嘛学法,就是教、念、辩论,就是这么几个东西,早上如此,晚上如此,都是这样子。但是你学了、背了很多东西的话,主要是在辩论的时候拿来应用的。
◎那么单是闻,是不稳固的,也不能深入的,是肤浅的。那么这两句话,你们回去的话,昨天好象没有讨论,非讨论不可,不讨论的话,就是没有思的、思辩的内容在里边。
◎你们如果不辩论的话,学过了,马马虎虎算了,这个收效不大。在讨论的时候,就是能深入,最好能够引起辩论。但是辩论不是吵架,不要面红耳赤地闹起来了,这个不对。

5、《你提一个问题,他给破掉了,然后你再反问,他再反破……,这样子反来覆去,可以把道理越搞越透》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四论主复破”,最后论主再破。这样翻来覆去地辩论。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辩论的一些情况,在印度是这样子搞的,那么我们辩论时候,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你提一个问题,他给破掉了,然后你再反问,他再反破……,这样子反来覆去,可以把道理越搞越透。

6、《讨论之后就是说把自己的知见端正,自己有些不正的,靠人家的讨论把你纠正》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定道资粮颂讲记
◎听闻之后,不是听懂,“唉!我懂,算了。”听了之后要受持,好好地去思惟,好好地要通过抉择,还要辩论,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起作用。并不是叫你说:“噢!我讨论一番,我会说。”以后夸夸其谈,可以拿红包去,做法师,并不是这个意思。
◎讨论之后就是说把自己的知见端正,自己有些不正的,靠人家的讨论把你纠正。自己不深刻的,靠人家大家讨论之后把它更深刻,越是深刻,那就起作用。如果你淡淡地,水瓢写的帐,不起作用的,一定要刻下去。你把这个木头,这个水瓢一般以前都是木头做的,那个木头里边你把那个字用刀刻下去的时候,你再怎么舀水它不会掉。那么怎么刻,就是思惟,一道一道地思惟,就是一刀一刀地刻。所以说要“通利”,受持,把它弄通利,就是背下来。“抉择精”,它的道理再再地抉择,是用慧的智慧去考虑这个问题,研究、讨论。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7-14 13:10

7、《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大师辩论时,均怀大菩提心,凡是见到障蔽圣道的恶劣宗派,都很慈悲地以正理抉择经论中的深义,折服一切邪执,丝毫不起我慢嗔恨之心。

8、《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周加巷法王
◎大师与前后藏的许多善知识和才气矜骄者,作辩驳和推求的辩论,任于何时,大师根本没有表现过我慢、骄横、自傲而轻视他人的态度,而是以具量的经论和贤善的大德作论证来对任何一种难义要点,作妥善的辩论。

9、《所以说我们感到古代的辩论,不管哪一方,道德品质都高》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说
◎我们感到,过去的印度的,或者西藏的,尤其是印度当时辩论,不管哪一方面都是讲道德的。就是你输了,要么……,要么是投降,没有说用其他的手腕——暴力或者神通来害对方,没有。所以说真正的佛教他能不能取胜于对方,主要靠的是辩论,是讲道理,以理服人。
◎我们说“以理服人”,中国孟子也讲过,拿理来服人,人家心服的;拿力量来服人、以暴力强力来服人,人家是不服的,表面上是服了,心里是不服的,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说在当时辩论的讲道的地方,就是说,他输了之后,不用一种世间的暴力手腕,或者借政治力量,或者借群众力量,或者借世间的一些其他力量,来中伤对方的胜利者。
◎当然,我们说在印度历史上也有,就是提婆——提婆论师、提婆尊者,他辩论,摧伏很多外道。最后晚年退休了,著书的时候,在林间被外道刺杀。这个外道是很卑鄙的,当时都看不起,因为你不用辩论的方式把对方驳倒,而用这些手腕来消灭对方,这是在辩论的不道德的一种行为。那么也不用政治力量,也不用神通力量,所以说我们感到古代的,不管哪一方,道德品质都高。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7-14 13:14

10、《 作为一个内道弟子,如何面对破自宗见的有理有据的论著?》
          一南山悠然(清定上师文集执行主编)
            师承清定上师、大吉仁波切、果硕仁波切、智敏上师、演法上师等格鲁大德
            利美师承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藏地各大教派具德上师、汉地昌臻老和尚等高僧
            九十年代近十年时间常住昭觉寺亲近清定上师
格鲁大德反破《麦彭仁波切破应成见》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内道弟子,如何面对破自宗见的有理有据的论著?
    如果,像世俗那样把写破自宗见论著的大德视为眼中钉?很明显,如果一个人这样做,那么他不仅仅不能称为内道弟子,甚至连世俗的人都不如,因为世俗的辩论或者学术讨论的时候也存在不同观点的争鸣,因此,如果一个人把持和自己观点不同的见解的人视为仇人,这个人的人品就非常值得考虑。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

11、《一个品格正直的人,往往会把辩论过程中的失败看成正常现象》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智悲精滴
◎无论内道与内道之间,还是内道与外道之间,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辩论,是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辩论也是维护和弘扬佛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有些人认为自己智慧超群、见解过人,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管任何事情,都坚持说自己永远正确,就算他人已经将所有的正确道理和盘托出,他也依然不愿接受。这种人刚愎自用、顽固透顶,他们的我执大大超过了常人。一个品格正直的人,往往会把辩论过程中的失败看成正常现象,不仅不会大惊小怪或为之沮丧,相反,还要从中汲取许多经验教训,以便增长个人智慧和辩论才能,好使自己的修行不断增上。
◎而那些在辩论过程中,观点既站不住脚、语言又自相矛盾,明明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局面,却仍然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竭力辩护的人,却总是迟迟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表面上看来天资聪慧、能言善辩,实际上却是愚蠢之极,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人争强好胜、虚荣娇蛮,其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长此以往,他们的智慧将很难得到提高,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12、《古人与今人》
      一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智悲精滴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如果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应该向具有头脑的人请教,在权衡得失之后,方可付诸行动。对修行者而言,若欲成办某种事业,则一方面应在上师面前询问讨教,同时祈祷三宝加持;另外还要自己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这样,他的选择才会被称为明智,才能够避免自损损他。
◎相反,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不经观察就随意行事,那不仅所做之事很难成功,还会为自己带来无穷后患,并最终把自己导向痛苦之源,只落得个心中懊悔不已的结局。
◎古人也愿意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接受他们的忠告。今人却对这些逆耳的忠言无法容忍,只愿听到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一旦受到恭维,便如饮甘露,心中欣欣然忘乎所以。如此一来,自己对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便会距离事物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远。
◎如果再从智慧的角度来对比,则古今之间的差距更不可同日而语。当古人对某件事物要作出判断时,他会首先依赖佛法的标准,其次才参照世间法。要知道,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和抉择,对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该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今人却盲目地听从自己的私心与他们的分别见解,更谈不上运用佛法。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7-14 13:22

13、《真正的辩论,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方的教理也要知道,然后才辩得起来》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你们学法,第一个是要讨论,第二步就要辩论。辩论不是乱辩,都要依据的,每一个辩论的人,他的思想都有体系的,根据他的体系提出问题来。要驳掉他的,也要有你的体系。
◎如果你前后两个矛盾了,本来是这样主张的,辩到后来自己主张也改变了,另外编了一套讲,那你没有体系,乱的,这样的辩论没有价值的。你本身就没有一个中心思想的,跟了人家的话跑的,那没有意思。
◎所以真正的辩论,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方的教理也要知道,然后才辩得起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不相干,搞了半天,哪个对?哪个不对?搞不清楚。
◎我们中国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既要知道自己的,还要知道人家的,把人家缺点找出来,把自己优点打过去,这样你胜了。
◎如果人家的缺点,自己优点都不知道,乱七八糟的,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对不了口的,那个辩论是没有用的。那就是扯了一会子空话,时间浪费了,没有效果。这里的辩论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14、《讨论的重要性》
      一浙江多宝讲寺敏公上师·江苏佛教杂志社访谈录
    讨论很重要。
  我们是组织讨论的,今天就有人说了:“组织讨论后,有人开始是来了几天,后来都不来了。”我们说要来的,不讨论的话你自己学东西学不踏实。你学的东西,一开始接触的话,绝对不可能全部拿住、全部消化、全部懂透,不可能的。每一个人的知见都是偏一方面的,你这一点懂了,那一方面你欠缺;他那一方面不懂,但是这一方面他有独特之处。每一个人学识经验都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大家在讨论之后,大家发挥他的长处,把自己的短处补缺补下来了,这个讨论的好处就得到了。
  还有一个,讨论中间要提问,本来你这个问题感到问题不大,你认为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这么一问,你感到你没有依据,你拿不出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那你必须要找依据去,那深一层地挖下去。那你这一讨论的话,就促使你更深一层地把这个道理明白下去。你飘飘浮浮一句话,他不满意的。你这个是没有依据的话,那不行的,那就是要联系靠学了。把你这个道理,为什么这样子的,要一个完整的一个理由拿出来,他能接受。我们在这个互相的问难之中,也就是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更深一层,也可以更广一层。哪一点你没注意的,他提问了,你可以广一点。互相做学生,互相做老师,这个讨论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讨论对我们学法是重要的。
  大家看过照片或者电视,西藏的讨论,一个人坐在中间,很多人问。大家问他,如果问不出的话,“劈啪”就打的,很不客气,把这么臭的鞋都在你头上敲啊!“你这个学法,学了半天,你什么问题都答不出来,你是吃饭的,是饭桶,该打的”,“啪啪啪”就打的。那么多人,几万人中间,挨打你难不难为情呢?那就是拼命地要把法学好。我们以前有几个他们到藏地去学法的,他们的老师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就教一两个人。他教了你半天,今天教了,明天上辩论场去辩论的。如果你辩得好了,老师很高兴,你辩得不好,老师要打的——你这个人学法没学好。
  我们这里没有辩论,但是要讨论。辩论的形式汉地行不起来,你打了一次,他下次还来啊?就不来了,再也不来了。我们不要打,那就是大家要互相地问难,互相地提问。但是也不要冷场,大家提不出问题,好像没问题好问的。没有好问的就是你没有好好地看书,这本书你仔细看的话,我不相信你没有问题。如果你没有问题,明天我叫你来讲,你说你没有问题了,你就上台来讲,看你怎么讲。所以说你没有问题的话,这是不现实的。这是讨论的重要性。

15、《共同论辩往覆推敲》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观视佛语多片眼”,对于佛的道理都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认识,都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指示。平常我们像瞎子摸象一样,是的,我们是摸到了象,那是我们应该有的认识,是摸到了象,可是我们毕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万要想办法多体会、多听闻、了解全貌,不要执著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自己对认识方面是这样,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没有力量能够善巧的辨别完整的这个佛法的道理。本来这个理解辨别,应该是说两点,就是理智的辨别,这个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简单的说一下。通常我们作学问常常有一句话叫真理愈辩愈明。
◎是!你一个人也可以思惟观察辨别,可是的的确确不如在学者彼此之间共同论辩往覆推敲这样好。
◎那么修学佛法的人亦复如是,我们能够善巧利用这个特长的话,我们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功效。不过这个辩论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经过陈那、法称二位菩萨净化以后的所谓因明之学,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个辩论的方法,这个是在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好的工具。

16、《针锋相对的辩驳·甚深的密意·深远意义》
       一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智悲精滴
◎以前,不管是萨迦派、噶当派还是宁玛派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初地以上、功德巍巍,他们互相之间作一些有意义辩论,甚至作了针锋相对的辩驳,这在圣者之间确是如理如法,其有甚深的密意,这对众生具有深远意义。

17、《麦彭仁波切说,当宗大师的善说莲花盛开的时候》
       一果硕仁波切·甘丹圣教增广愿文讲记
◎噶举派的大司徒仁波切的某一个转世,一位叫做朗千的转世。他也对宗大师作了一个赞颂,他在这个赞颂里面就提到龙树父子圆寂了之后,中观见地变得没有办法作一个完整诠释。因为宗大师的出现,让甚深见或者是龙树父子的这种见地变成是很完整的,彻底地做了一个诠释,因此宗大师的智慧如同金刚火焰,宗大师的出世让中观宗再次复兴。这个也是宗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的一个赞颂。
◎再到近代的时候,宁玛派的米庞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他在起先的时候否定批判宗大师的一些教法。但后来他完整的了解了宗大师的教法之后,对格鲁教法,对宗大师的传承生起定解,对宗大师的各种传承或者是他的善说给予很多的赞颂。他在赞颂文里将“讲说”比喻为莲花,提到当宗大师的这种善说莲花盛开的时候,米庞仁波切他个人的讲说莲花,就逊色下来了。他说在印度北方,也就是西藏等等这样子的地方,针对世尊的教法,佛经的这些词句、法句等等,如实了解的人非常少。对这些经卷所在传达的义理,对义理的理解的人就更是少了,对如实修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宗大师对所有佛经的词句有完整的了解,对义理也有完整的了解,同时也做了彻底的实修。他用这种从词句,到意义,再到实修这些层面来赞叹宗喀巴大师。

18、宗宙上师《障碍我们将善说显现为善说的三个因素》
◎障碍我们将善说显现为善说的三个因素
◎像这样的“说者”,这个配合前面的具德善知识,他所说的善说,然后闻者要去除内心当中的这种覆盖——能够障碍我们将这些善说显现为善说的,第一个就是堕党类,不正住。要把这种态度去掉,我们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据理为宗的态度,去听闻对方的善说,这样就可以获得善说的好处。
◎第二个就是不具慧。要去简别对方说的到底是不是对的,经过这样的抉择。比如对方虽然说的是一个最正确的真理,但是你不仅仅是凭感情。
◎我们通常就是模模糊糊地认为一个东西,没有通过理由(去成立),没有具慧去了解善知识所说的一个道理,而是简单地去理解、拿到一个观点,然后人家问为什么时,就说“因为这是大宝恩师说的”。这样就不是一种正住和具慧的心态,反而会搞得好像是在比较。如果别人说另外一个大德、其他的大善巧者也说了一个(观点),如果跟我们师父讲的不一样的时候,那就开始比较:哪个更像大成就者?哪个更厉害?我搬出来的是级别最高的。这样就完全偏离了佛法的意趣。
◎我们通常也会这样,比如在一个学校,十个班级,有十个老师,如果甲班说“因为这是我的老师说的”,那乙班不承认,“因为我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那就根本没有用。这个老师、那个老师,搬来搬去的,这样是不能成为理由的。
◎所以我们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首先要观察。比如他说人是必定要死的,那么后面接着他会有什么理由来成立?要看这个理由合不合理。你经过抉择以后觉得确实合理的,“对,就是这个意思”,那以后别人问你“人为什么一定会有死无常”,那你就会说因为什么、因为什么,你就不会说“因为我看了某某书这么说的”,仅此而已。引教证和理证,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个就是不希求、没有发趣。这要排除。没有发趣、没有善法欲,就没有精进。这三个就是它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找到“正住”、“具慧”和“希求”。

张无能 发表于 2019-7-14 21:47

般若净土123 发表于 2019-7-14 13:22
13、《真正的辩论,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方的教理也要知道,然后才辩得起来》
       一浙江多宝讲 ...

随喜赞叹!!!

罗桑益西 发表于 2019-7-14 22:40

随喜赞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辩论与实修》